我从1985年起担任采矿系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系里当时在探索着搞教学改革,有一个问题老是困扰着我,就是培养出的采矿学生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我的理解是:能理论联系实际,有吃苦精神,会创新,敢担当,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开拓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从事采矿工作根本离不开现场,离不开实践。如果学了好几年,才下过几次矿,根本谈不上培养专业情感和专业精神,一定要让学生多到现场去实践才行。理论和实践,应该像汽车的两个轮子和鸟的一双翅膀,哪个也不偏废,才能跑得快、飞得高,教学改革就像一盘高水平的棋,每走一步都是通盘考虑,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改采矿专业的教学计划,扩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采矿精神。
首先要调整教学计划。把教学计划方案的基本结构是改成2年基础课、1年专业课、1年现场实践的教学模式,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现场科研活动。
有一句话说得好,看花容易绣花难,到了真正绣花的时候,连花都没看过就更是难上加难。就这样,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全国首次实践2年基础课、1年专业课、1年现场实践的教学模式。前面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两眼一抹黑,只能自己摸索。
经过反复论证和探讨,把课程安排问题解决了,对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和安排。接下来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现场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基于当时煤炭系统所属院校经费的实际情况,煤炭部拨付给学校的现场实习经费只够几天的开支,剩下的200多天怎么办?我们当时苦思冥想,最后采取了“学生预分配办法”。凡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免费安排住宿的单位可以比其他单位多获得毕业生分配名额,这种办法激发了各个矿的积极性。
在3年的教学改革试点过程中,现场实践环节非常顺利,不仅大大节省了学校开支,而且现场领导对学生实习更加重视,安排得更周到,现场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光明日报》以“采矿工程专业现场毕业实践改革和毕业生预分配方案实施”作为典型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了报道。根据这套改革方案申报的教学成果——“改革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造就人才”在1989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次教学改革的开展,收获最大的是学生,学生在毕业前更好地熟悉了煤矿生产环节,增强了实践和动手能力,改革为学生调整知识结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专业的认识和情感。我们的学生在现场实践,帮助矿上解决了生产中的很多实际问题,矿院学生不怕苦的拼搏精神也受到了矿领导和工人的一致好评。
采矿专业教学改革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学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做到不断“破”传统的做法,“立”新的东西。在当时看来,英语对于培养学生非常重要,要争取做到4年英语教学不断线。而且是两条腿走路,两种方式学英语,一是专门开设英语课程,二是进行课程的双语教学。这个培养方案的实施是从采矿八三级一个班开始的,随后在采矿八九级、采矿九四级连续实践过。具体说就是在前两年基础课教学中,适当增加英语课时,加强基础英语的教学,在两年时间内使学生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培养。在第三、四年中则加强专业英语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讲专业英语。为了让学生学好外语,我们的教师还是蛮拼的。讲专业英语,或者用英语讲专业课程,这和日常生活用语不一样,用哪些词汇,我们需要提前下很大的功夫去准备,至少“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刻钟”,这样才能准备好。这种授课方式效果很好,学生们收获很大,很多同学上完了一门专业课程后都来问,“下学期能不能再上一遍英语讲的这些专业课,我还想再听一遍”。
另外,我们还聘请了外国专家,例如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的多名教师,直接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当时太阳官网和英国的学校有交流,相互派教师进行讲学,我们请了他们的4个老师来,讲了6周的课,包括采矿和安全工程课。这些课对学生来讲受益就很大了,这好比给了学生一架望远镜,让他们有机会有能力了解国外采矿学科发展的前沿。
配合采矿工程专业全程英语教学试点,我专门编写了《矿井优化设计(英文版)》教材,亲自为学生用英语进行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本教材获得了国家煤炭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经过教学改革以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既懂专业,又熟悉英语。据煤炭部外事局、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太阳官网图书馆等接收了毕业生的单位反映来看,他们在对外学术交流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了很多好评。
总的说来,教学改革过程也不总是轰轰烈烈,一帆风顺的。改革嘛,总是会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引起一些非议,也会有一些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改革本身也像是做学问,最后要看结果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自己说好就好,也允许有一点错误,爬起来再继续往前走,每次改革一小步,长期积累就变成一大步!
选自《科大故事①》(2016年9月出版)(讲述:蒋国安 整理: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