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参加央视“沿着高速看中国”直播活动,展现了青年学生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青春风采。
她主讲的团课《传承红色基因 勇担时代重任》被推送至学习强国平台,浏览量近10万次。
她先后获评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青岛西海岸新区“最美新区人”等称号,一项项荣誉是对她努力最大的认可。
她就是文法学院法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王筠涵。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她想把它比作一本书,作为主角的她始终以奋斗为“笔”,书写青春华章。
以理想信念为“题”,心怀国之大者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王筠涵在初入大学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她相信成大事者必先立其志。于是,开学之初她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文法学院2019级第一批入党的学生。她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参加省、校两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入选2022年山东省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班。
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王筠涵也在实践中锤炼着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在建党百年之际,她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先后10余次进行实地调研,探索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形成了生动丰富的调研报告、宣传视频等成果,创作的作品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三等奖,创下了学院在此项竞赛中的最好成绩。
以专业素养为“干”,练就过硬本领
“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本科生,不只是一名合格的本科生。”四年来,王筠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句话变成现实。在一张张写得满满当当的周计划的字里行间,她越来越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从大一对学科竞赛的一无所知,到大二积极跟随学长学姐参加比赛,再到大三对各类比赛烂熟于心,自己能够独当一面成为比赛负责人,最终到大四为学弟学妹举办经验分享讲座,这四年的学习成长经历是她不断克服困难、突破自己的最好见证,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20余项是她闪闪发光的青春答卷。
在积极参加各类赛事的同时,王筠涵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四年中,她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法学专业课成绩均在90分以上,学习成绩与综合测评成绩每学年均位列专业第一名,一次性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现已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以实干担当为“枝”,热心服务同学
如何平衡学习和学生工作?王筠涵有自己的思考。她的学习成绩始终稳居专业前列,她还连续四年担任班级团支书,并在大三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面对诸多工作,她在争分夺秒与时间的赛跑中拓展着自己的能力。2021年6月15日,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上,在台上主持会议并作报告的王筠涵从容大气、坚定有力。从容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苦,在筹备学代会的一个月里,她几乎每晚都要忙到深夜11点之后才能“下班”,回到宿舍以后还要继续复习期末考试。
在工作中,“清新阳光”是她对于学生会的期待和努力,她坚信只有这样的学生会才能充满爱与温暖,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身为学生会权益部的负责人,她积极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联学生会工作实施方案》,在做好“爱心雨伞”“权益讲座”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创新打造了“山科青年汇智团”“权小益”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覆盖人数超20000人次。
作为班级团支书,她有条不紊完成各项工作,连续四年获评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平日里,她定期组织团支部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开展“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等70余次主题团日活动,带领团支部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先进团支部”等称号。
以知行合一为“实”,贡献青春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筠涵想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验证和贯彻所学的理论知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她说:“我要在走访调研过程中以青年视角发现问题,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提供建议。”作为“炬火”实践队的队长,她走进一线看发展,深入乡村看振兴;作为“萌芽”宣讲团的成员,她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为未成年人撑起法律的“保护伞”。正是这一次次的宣讲与实践,让她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年来,她在乡村振兴、普法宣讲、红色调研、疫情防控等多方面开展实践,获评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学生,她的社会实践个人事迹入选“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2021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她心怀大爱、乐于奉献,积极响应团省委的“希望小屋”项目,捐赠自己大学获得的1.2万元奖学金打造“希望小屋”帮助困境学生,以微薄之力点亮希望之光。
越努力,越幸运。回顾充实的大学四年时光,王筠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当代优秀大学生的初心和使命。她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通讯员:韩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