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夏天,我收到母校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山东矿业学院”。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父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对读大学充满了期待,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四年大学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为未来继续深造做准备。
青春淬火
四年的本科时光,在一步一个脚印中走来。在此过程中,母校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很多帮助和支持,孙鹤汀、张恩生、贾长响等老师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多的关怀,黄靖、王来、景萌等专业课老师在学业上给予耐心的指导。为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我每天早起晚归,总是到自习室关灯时间才离开。勤奋换来的是优异的成绩,我在建筑工程专业两个班的排名位居前两位,每个学年都拿到一等奖学金,先后获校级三好学生、校十大优秀学生标兵、山东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并担任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锻炼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本科期间,我入选学校人才学院,跟其他学院和专业的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在人才学院,我积极参加辩论赛、学习交谊舞等提升综合素质的活动,开拓了视野,也结识了一批其他专业的优秀同学,受益匪浅。在1999年临近毕业之时,母校正式更名为“9728太阳集团”,我们那一届本科生成为更名后的首批毕业生,我也成为学校首位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称号的学生。凭借本科的优异成绩,我获得了推免攻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母校读研
2000年9月,在导师吕爱钟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启了在母校攻读岩土工程硕士的研究生生活。与本科学习不同,研究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对思维与耐性的训练。吕爱钟老师具有扎实的力学功底,在岩石力学反问题研究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与成果。导师在授课时严谨的力学公式推导,满黑板的数学公式深深地感染了我,这种严谨的工科思维训练对我日后的科研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读研期间,李大勇教授等岩土教研室老师给予我很多指导,对我的学业帮助很大。李老师平易近人,乐天派的处事风格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让我受益良多。在经历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后,我的专业兴趣发生了改变,更希望能从事与工程管理相关课题的研究。因此,我开始准备托福和GRE考试,为出国留学做准备。至今,我对备考的那段经历仍记忆犹新,每天在自习室里记忆大量的单词、做大量的习题,在网上收集留学资料。尤其是托福考试的考点有限,为了能争取到在山东大学考点的托福考试机会,我从前一天下午2点在报名处和同学一起排队,一直到第二天早上9点才办理完报名手续,期间我们边排队,边与同学彻夜畅谈学业理想。只要奋斗,就有机会,最终,我申请到去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的机会,开启了博士研究的新阶段。
香港读博
香港的繁华和与内地文化的差异,对我的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一方面,我要尽快适应香港的生活节奏与习惯,另一方面,要学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共同学习交流。
在导师吴蓬辉的指导下,四年博士学习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导师人很好,在他的指导下,我的素质有很大提升。也许是缘分使然,来自母校的肖洪天教授当时正好在港大作访问学者,我经常和肖老师在空闲时间一起爬山聊天,肖老师的幽默风趣常常帮我减轻学业研究压力,我也学到了很多研究的经验,受益良多。为了给毕业以后的研究打下更宽厚的基础,我还学习了除专业课程之外的哲学、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开拓了视野,使得博士研究课题能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展开。在此过程中,母校给予我的严谨工科思维与港大给予我的发散式文科思维开始融汇贯通,使我受益匪浅。
2007年博士毕业时,虽然有留在香港地产公司工作的机会,但抱定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信念的我,选择回内地高校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入职深大
2007年9月,我在深圳大学踏上讲台开始授课。从求学向工作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除了开展正常的科研工作之外,需要大量时间备课授课,参与学院公共服务等工作。学习和科研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零碎,但年轻就是资本,有时间和精力应付各种困难与挑战。由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属于工程管理,在工科范畴属于偏软的研究,在申请各类研究项目时,竞争激烈,难度较大。我以博士研究的方向“知识管理”为基础,连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次未能成功,失败的挫折感使我不得不调整研究方向。调整研究方向意味着需要学习新的知识,通过自学计算机编程,我从知识管理转向技术创新管理,成功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通过学习计算机仿真,研究方向再由技术创新管理转向可持续建设管理,又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程虽然艰辛,但对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科大、港大所赋予我的勇敢坚韧、百折不挠的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刚参加工作时,得到了时任院长的帮助和支持,工作开局良好,后来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先后担任了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的副主任、主任,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大学中澳BIM与智慧建造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为学院和专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锻炼提升了自我综合能力。
为更深入地开展专业研究,带领硕士生和博士生团队及时追踪研究热点和前沿,我抱着持续学习的态度,及时了解行业实践及科研的最新进展。母校校风“团结、勤奋、求是、创新”指引着我在科研教学工作中迈步向前,“惟真求新”校训为未来工作指引着方向。学海无涯,一转眼从母校本科求学到现在已经过了 24个年头,自己从求学时的少年到如今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我的心态依然保持求学少年的好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母校所培养我的良好科研素养成为我科研工作的稳固基石,支撑着我在未来科研探索中勇攀新的高峰。
【丁志坤:建筑工程专业 2000 届本科毕业生,岩土工程专业 2003 届硕士毕业生。】
选自《科大故事③》(2021年9月出版)(材料提供:丁志坤 整理:范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