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条件复杂的地底进行煤炭安全开采,是不少人眼中的高危行业,而这正是太阳官网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副主任、采矿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刘学生的追求,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
科研之路,也是育人之路,作为长期从事煤矿安全开采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刘学生始终坚持着教学和科研并举、立德与育人并重,怀揣一颗对科研的严谨之心、对学生的热爱之心、对教育的奉献之心,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实践着自己的育人理想。
刘学生是太阳官网自主培养的优秀学生代表,2017年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他获得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和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了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现了9728太阳集团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从教7年来,他始终传承“老矿院”不畏艰苦、扎根一线精神,初心不改,践行并引领学生谱写矿业报国朴素情怀;紧跟未来矿业发展步伐,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形成“一流课程引领、专创深度融合、多元联动保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国家能源安全重大需求,孜孜不倦,破解矿业“卡脖子”科技难题;教学与科研双向奔赴、携手发力,用心用情,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目前,刘学生已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获评“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煤炭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致力破解采矿“卡脖子”难题
自大学起,刘学生便与煤矿结下不解之缘,始终奋战在这片热土上。
“哪里现场有危险,就到哪里搞科研”,宋振骐院士等老一辈采矿人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精神,给予刘学生深深的震撼和鼓舞。作为一名学在山科、教在山科的采矿人,“老矿院”不畏艰苦、扎根一线的精神早已深刻于心。他常说:“我的根深植于此,心亦随之,无论前路多么坎坷,我将不改初心,矢志矿业报国。”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条件更加复杂的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正成为新常态,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刘学生表示,要想做出成绩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反复论证。爱钻研,工作狂,是熟悉刘学生的老师和同学们提到最多的两个词。
自工作以来,刘学生始终坚持每周工作6天,他的生活很“简单”,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三点一线。
他说,试验过程中产生1mm至2mm的错误,很可能导致现场工程1m甚至10m的巨大差别,或者造成巨大浪费,或者影响工程安全,对指导现场非常不利。
他面向学科前沿,带领研究生首创工程煤岩力学性质测试与表征方法、深部动力灾害能量叠加驱动理论等,被国内外20多位院士引用和正面评价。目前,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首位授权发明专利25项,编制国家和能源行业标准各1项;作为负责人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5项,作为骨干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10余项。
十多年来,刘学生坚持到煤矿生产第一线做科研,理论联系实际,先后承担矿山企业委托课题40余项,解决现场技术难题超百项,得到企业的广泛赞扬。针对孙村煤矿埋深千米的2216工作面留煤柱导致强冲击危险的难题,他带领研究生经过一个多月现场观测和反复验算,提出了“强力注浆锚索+钻孔预裂”主控切顶留巷技术,消除了动力灾害风险。时任新矿集团创新研究院院长庞继禄在现场考察时表示,“这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完全适用于新汶矿区深部开采条件”。“他对煤炭事业和煤矿工人有很深的感情,这让他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攻克了很多现场难题,很好地传承了科大采矿精神。”刘学生的导师谭云亮教授这样评价。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是刘学生始终贯彻的教育教学理念。他根据矿业工程学科特点,将最新理论、技术、工程案例及国内外前沿热点等融入教学,实践出“思政领航+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课堂模式,探索出“课程贯通+赛课一体+多元评价”的双创教育体系,将专业实践与双创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开展专业领域创新创业。
在冲击“挑战杯”奖项的征程中,学生团队在如何将各个技术整合形成完整体系的问题上,日夜思考,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几乎放弃。刘学生鼓励学生,“千锤百炼才成钢”,并提出将各个核心技术按照地下空间工程的前中后期分门别类、相互配合。团队成员在刘学生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最终形成针对地下空间施工安全的,前期测试——中期支护——后期预警的全周期三位一体的3M支护技术,最终拿下挑战杯省级特等奖。
他牵头获批智“煤”科技创新导师工作室,以第一导师身份指导大创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2项,指导学生获“挑战杯”省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互联网+”省赛金奖1项、银奖1项等省级以上奖励30余项,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金牌指导教师”。
他强化课程思政,将采矿工作者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不断地传播给更多的学生,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植家国情怀、矿业情怀,树立为国家能源安全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近几年,采矿工程专业优秀学生接近零转出,毕业生行业就业率大幅提升,2024届超过90%。
他还作为骨干参与搭建了“校企互联+国际互通+虚实互补”的专业双创实践平台,与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20余个,推动本科生前往澳大利亚等国外知名高校进行短期访学和实习实践,建设矿山灾害防治VR实验室和专业三维演示动画库,极大丰富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资源。
用心用情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作为高校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刘学生创建“师生共读红色经典”“采矿人的红色梦想”等特色品牌,带领学生走进工程现场听党课,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等活动,以党建带团建,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他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作为本科生班主任和人生导师,他组建了“智护先锋”等学生创新团队,在备赛过程中,他与学生同吃同住,陪伴学生通宵达旦,一次次思维碰撞,一轮轮推翻重构。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带领学生从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为每一名学生设计专属成长手册。他深知,每个学生的成长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始终致力于为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武恒是刘学生的一名学生,他曾因高考失利自我怀疑。“是刘老师耐心地倾听我的困惑,不仅帮我分析了失利的原因,更引导我认识到,一次考试的失利并不足以定义整个人生。”在刘学生的鼓励下,武恒重拾信心,积极参与科研与竞赛,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推免资格。
多年来,在刘学生的指导下,12名本科生推免至“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20余名毕业生在国家能源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工作,4名研究生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资助,3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和研究生“十大科技精英”。
回忆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刘学生从没有抱怨过、后悔过。他说:“看到学生有所进步、学有所成,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通讯员:陈爽 记者:韩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