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声音正文

红旗渠精神: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发布时间:2022-05-16  点击:

巍巍太行山,纵横800里,横亘于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远古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得太行山区千峰如削、万仞壁立。这既带来壮美雄浑的山区美景,也给人类生活造成险恶的生存条件。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反映了生活在太行山区的先民们改造恶劣生存环境的巨大决心。20世纪60年代,太行山东南麓的林县10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历时10年,修筑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被誉为“人工天河”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把漳河之水引入到林县,实现了林县人民千年夙愿。林县人民在绝壁穿石,修建的不仅是生命渠、幸福渠,更是精神之渠,他们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牢牢镌刻在太行之巅,成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河南省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境内土薄石厚,水资源极其匮乏,人民在因缺水导致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曾长期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1959年夏,为了彻底解决林县缺水的千年历史难题,林县县委和政府提出穿越太行山,从山西平顺的浊漳河引水到林县的修渠计划。他们坚信与其苦熬不如苦干,立誓要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劈开太行山,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修渠为了人民,人民感谢党恩。党群一条心,迸发出了撼天动地的伟力。

1960年2月,红旗渠修建正式开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0万林县儿女克服恶劣的施工环境、简陋的技术装备、资金和物资的极其短缺等重重困难,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跨壑架桥,历经10年寒暑,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硬是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彻底结束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为此,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自力更生是红旗渠精神的坚固基石,彰显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值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物资极其匮乏。但林县人民重整山河的壮志激励他们不等不靠,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去筹划,他们向全县招收能工巧匠,自己动手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参加修渠的百姓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营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修渠会战中。

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明特质,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地势异常险峻,当地百姓称之为“鬼脸”,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指挥部为了啃下这根硬骨头,组建一支300多人的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洞中岩石非常坚硬,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只能依靠炸药和钢钎,锤一次钢钎只能留下一个白印,每一位突击队员手都曾被震得出血。“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青年突击队员没有被任何困难吓倒,苦战17个月,终于凿通这一天险。

团结协作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内涵,解码了中国人民总能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攻无不克的内驱动力。红旗渠是水利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为了实现林县人民千年夙愿,林县县委班子成员互相支持、主动担当,在最危险的地方,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给了林县人民最安全的依靠;为了统筹资源,林县上下一盘棋,15个公社不分彼此,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通力合作,把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伟大奇迹。

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力量源泉,蕴藏着中华儿女在逆境中顽强奋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苟利社稷、不顾其身。”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很多建设者为了大局利益,牺牲小家利益,乃至宝贵的生命。林县水利局测绘工程师吴祖太数次推迟婚礼,最后在工地上完成了婚礼。但婚后不久,他就在一次涵洞塌方中不幸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修渠特等劳模任羊成有一次在工地长达242天,即使母亲患病、妻子生育他都没回家看望,而是腰系大绳,荡身在悬崖峭壁之间把修好红旗渠当成了自己的使命。虽然很多建设者大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民,但他们相信党和政府是为了人民好,他们心悦诚服地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奉献自己的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红旗渠!”晚年的任羊成逢人便讲。

大山如碑,长渠如歌。历经岁月砥砺,红旗渠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它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耸立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仍然有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要去攻克,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创造美好生活永不懈怠!

(作者叶小青,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作者王军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