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时代价值,是深入学习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前提。
一、历史逻辑: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打败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内政局仍不稳定、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形成了以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内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国外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国家安全观念从传统安全向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逐步转变。20世纪90年代,国家安全威胁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进入21世纪后,各类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各类安全风险频发,党和国家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国家安全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分析了国家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国家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国家安全进行战略擘画和全面部署,系统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国家安全观的重大发展。
二、理论逻辑: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坚持与中国安全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思想,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最根本的是维护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价值尺度,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筑牢国家安全群众基础;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和平观,以国际安全为重要依托,倡导国际间合作共赢,为促进全球安全治理与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担当”;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军事安全思想,重视军队建设,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一个总体”与“十个坚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提炼,凝结了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党对国家安全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和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
三、实践逻辑: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行动纲领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第一,确保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健全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第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安全为发展之保,发展为安全之旨,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促进发展与安全深度融合,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第三,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其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三者既有独特的内涵和定位,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第四,坚持伟大斗争,防范化解风险。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刻准备进行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刻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四、时代价值: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统筹驾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如今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凸显,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提升了未雨绸缪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家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人民防线愈加稳固,新时代国家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坚持共商共享共建,推动“一带一路”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彰显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大国担当。
(作者周月,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者张晓君,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