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业学院撤销并入山东煤矿学院,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院校调整中,原本拟于1963年底停止办学的山东煤矿学院,奉国务院之命得以保留,而原先决定保留的淮南矿业学院予以撤销,并入山东煤矿学院。根据有关指示,经过双方友好协商与有序搬迁,1963年秋,并校工作顺利完成。这使得山东煤矿学院进一步增强了实力,并为此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煤炭院校的调整与两校并校方案的形成
(一)全国煤炭院校的调整
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调整工作在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多个领域展开,中央文教小组、教育部多次召开会议,就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对高校的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提出了调整的方向和任务,决定精简裁撤以专门性院校为主的高等学校和在校师生员工数量,合并部分相近专业,以从质量上保证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按照相关精神,1962年6月,山东省委召开高校调整工作会议,决定撤销山东煤矿学院,并在1963年底之前完成学校的停办。就在全校师生虽然不舍但仍服从指示做好停办的准备时,上级政策的再次调整使得学校的发展迎来转机。1962年10月,全国教育事业计划会议期间,根据中央领导关于高等学校宜办在大中城市的指示,煤炭工业部与教育部经过研究,提出保留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的山东煤矿学院,撤销位于非中心城市安徽淮南的淮南矿业学院。会后,煤炭工业部与安徽、山东两省进行协商,得到两省的同意。1963年2月,由教育部将上述意见专门向国务院报告。经过研究,国务院于3月23日正式下文,指示:“同意保留山东煤矿学院,将原来决定保留的淮南矿业学院撤销,在1963年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并要求教育部、煤炭工业部共同研究,会同山东、安徽两省妥善处理相关事宜。4月1日,煤炭工业部向山东、安徽两省的煤炭工业管理局发出《关于做好并校准备的通知》。通知指出:“经国务院批准,保留山东煤矿学院,撤销原来决定保留的淮南矿业学院,在一九六三年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希积极做好并校的准备工作。”为解决两校并校搬迁中的相关问题,煤炭工业部成立工作组,会同两省的煤炭工业管理局,分别向山东煤矿学院和淮南矿业学院作了传达。随后,两所高校在部、局的统一领导下,开始商讨研究并校事宜。
(二)两校并校初步方案的形成
两所学校对于并校与搬迁工作都予以高度重视。1963年4月25日,两校在淮南召开第一次合校会议,对如何贯彻上级指示,完成并校任务进行了讨论。在确认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后,双方又对搬迁及并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和商榷。经过多次研究,5月3日下午,双方及煤炭工业部和淮南市相关领导在淮南矿业学院召开了第二次并校会议。会议主要参加者有煤炭工业部干教司教育处处长冯先民,淮南市委副书记李振友,淮南矿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笑散、副书记冯尊美、副院长董新华,山东煤矿学院副院长王显、教务处主任赵鼎甫等11人。会议由笑散主持,淮南矿业学院周开源、毛丰飞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了并校工作的初步方案。在会议过程中,双方畅所欲言,对并校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重点商讨了初步并校方案。在各方的努力下,《关于淮南、山东矿院并校工作的初步方案》得以确定。会后,为了对并校方案进一步完善,又征求了山东、安徽两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等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一些细节问题作了商讨和修改,最终达成了一致的并校工作原则:首先满足山东煤矿学院的需要,在人员、设备等方面进行配套,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力量,进一步发展。同时适当照顾淮南煤矿学校的需要,使其在搬迁之后能得到一定的充实。至此,双方对有关淮南矿业学院的人员、设备、校具等问题的处理上,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5月30日,最终形成《关于淮南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矿学院合校的初步方案》。这一方案的公布为并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1.人员安排
在人员安排问题上,方案主要遵循以山东煤矿学院为首要考量的原则。双方的意见是,凡山东煤矿学院需要的,又适合于高等学校工作的教师和职工,均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同时,抽出一部分教师充实仍于淮南办学的淮南煤矿学校(性质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余下人员则由淮南矿业学院报请安徽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安排,其中适龄劳动力继续安排工作,对符合退休、退职条件的年长职工,尽量动员其退休、退职,符合编外条件者列入编外。经过协商,淮南矿业学院原有教学人员136名,并入山东煤矿学院96名;原有干部118名,并入山东煤矿学院52—57名;原有工勤人员81名,并入山东煤矿学院12—17名,人员安排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2.物资分配
物资分配是并校工作的重点,两校首先对相关物资分门别类作了划分。
(1)固定资产。首先使相关资源确保山东煤矿学院的本科教学,在此基础上适当照顾淮南煤矿学校。统筹双方原有物资,能够与山东煤矿学院教学设备配套的设施及山东煤矿学院需求较大的物资,如科研物资、模型标本等大多随校搬迁。一些不方便搬迁的设备,如水力学实验室水泵等基座已固定设备,以及压风机等只是一般构造、非精密仪器的笨重设备,则尽量留给淮南煤矿学校。根据核算,淮南矿业学院在并校前固定资产为127.7万元,确定并入山东煤矿学院的为101.6万元。此外,对教学保障工作作用重大的教材科印刷厂全部设备并入山东煤矿学院。
(2)其余物资。其余物资的分配同样以保障本科教育为先。运动服、鞋子等服装类资产原则上按山东煤矿学院70%、淮南煤矿学校30%的比例进行分配。工具材料如标本模型、五金工具、电气材料、无线电元件、玻璃仪器等,先充实山东煤矿学院的需求,如有多余部分则留给淮南煤矿学校。小型仪表、配件随同大型设备配套,仪器布套、盖布随原仪器分配,主要充实山东煤矿学院。化学药品,液体类如酸类、酒精等不便运输的材料留给淮南煤矿学校,其他药品则首先保障山东煤矿学院的供应,如有余则留给淮南煤矿学校。
(3)图书资料。图书资料的搬迁转运也是一项艰苦的工程。关于图书资料的分配,两校按不同学科、不同门类作了细致划分。属于各学科、学生参考书的图书,按照每种控制在50册以内的标准并入山东煤矿学院。经典著作原则上全部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如复本较多,则适当留下部分给淮南煤矿学校。人文社科类书籍如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会计统计、计划经济书籍,属于学生参考部分的控制在50册以内,属于其他部分的控制在10册以内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其他政治教育书籍,每种控制在5册以内并入山东煤矿学院。文学艺术书籍,如文学名著和优秀作品等,均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其他普通书籍每种控制在5册以内并入山东煤矿学院。自然科学书籍,数学、物理、力学每种控制在20册以内,化学、制图、金工控制在10册以内并入山东煤矿学院。技术科学书籍,每种控制在10册以内并入山东煤矿学院。外文书籍每种控制在3册以内并入山东煤矿学院。以上书籍类别,优先挑选质量较高、急于使用者随校搬迁,多余书目和破损严重及意义不大的书目留下。综合性书籍、图片等全部带走。此外,学校的过期、现期期刊,按照中文每种控制在3册以内,特别需要的控制在5册以内,外文控制在2册以内的原则搬迁。过期报纸每种搬迁1份,现期则全部带走。按照上述分配原则,淮南矿业学院经统计确认的原有图书139405册,确定并入山东煤矿学院92000册,留给淮南煤矿学校47405册。资料部分的分配同样遵循本科优先的原则,如本科需要、中技不需要的给山东煤矿学院,反之则留给淮南煤矿学校;本科、中技都需要的资料,如有两份以上,则至少留一份给淮南煤矿学校,如只有单份则给山东煤矿学院。经过整理,原有资料5294份,确定并入山东煤矿学院5088份,留给淮南煤矿学校206份。
(4)校具家具。校具家具的分配尽量保证双方兼顾,比较高级的家具、校具,原则上并入山东煤矿学院,若山东煤矿学院的需求量已经满足,则可适当留下部分给淮南煤矿学校。一般家具、校具,原则上留给淮南煤矿学校,如果山东煤矿学院确实需要,则按照需要随校搬迁。整体而言,确定并入山东煤矿学院的各项设备、物资,均以质量较好、坚固耐用为原则,一般的、不便运输和不急需的,则留给淮南煤矿学校继续使用。经过统计核算,并入山东煤矿学院的家具、校具,总价值为103831元,留给淮南煤矿学校的为81296元。
3.其他问题
对于未能专门分类的零散问题,双方作了协商,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凡属于调拨的物资,均按清仓核资账目进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损耗部分。(2)有关零星或遗漏物资的处理以及其他未尽事宜,由淮南矿业学院提出初步意见,与山东煤矿学院协商解决。(3)淮南矿业学院在并校前后的债权、债务问题应处理清楚,避免留下后续的麻烦。
整体而言,并校初步方案涉及人员、设备、物资和图书资料等多个方面,两校领导对并校工作高度重视,经过努力在短时间内对相关问题作出了细致、全面的规划,基本上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结果。正由于此,才使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并校工作,在正式搬迁前有了一个明晰的、可资操作的依据,保证了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并校工作指示》的下发
《关于淮南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矿学院合校的初步方案》很快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1963年6月8日,煤炭工业部给两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两校分别下发《关于淮南、山东两学院并校工作的指示》,同意各方共同协商提出的并校初步方案,指示有关部门和淮南矿业学院、山东煤矿学院在相关工作开展期间,必须加强对并校工作的领导。同时对两校提出如下要求。
(1)两所学院在并校期间,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在院党委的领导下,都要抽出一定的人力专管并校工作,并指定一位副院长负责领导具体工作,动员全体教职员工既要积极做好并校工作,同时在此期间也要做好学校原本的日常工作,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
(2)淮南矿业学院原有人员335人,除并入山东煤矿学院160—170人外,还有一部分人员可以充实和加强淮南煤矿学校,其余人员则由淮南矿业学院报请安徽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进行调整或精简。
(3)在搬迁工作方面,按照并校方案,确定并入山东煤矿学院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家具等,应制订详细的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拆卸、装运工作,特别是对于重要的仪器设备,必须切实加强管理,严格防止仪器设备损坏丢失。
(4)为了在当年暑假以前基本完成并校任务,并使淮南矿业学院并入山东煤矿学院的教职工和家属能够大部分到济南,山东煤矿学院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和接收工作,其中最为紧迫的就是抓紧解决房子问题,保障教职工和家属的居住安置。为此,上级指示请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将马鞍山干校校舍和设备,以及借用山东煤矿学院的宿舍,在并校前腾出,移交山东煤矿学院使用,并尽可能再调剂一部分房舍,以解决急需。
(5)在并校工作中,两院都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校以后,双方必须注意团结,相互学习,克服某些暂时的困难,同心协力把学校办好。
二、淮南矿业学院物资、人员的迁运与山东煤矿学院的接收安置
在并校方案通过之后,具体的搬迁工作很快提上日程。根据煤炭工业部的指示,淮南矿业学院和山东煤矿学院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设立工作小组,由双方校领导统筹指挥,确保了并校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淮南矿业学院的物资搬迁与人员转运
1.搬迁计划和各工作小组的成立
在并校方案正式通过前,淮南矿业学院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相关计划。1963年5月26日,淮南矿业学院制订《关于并校工作计划》,对并校工作的具体分工和相关责任人作了划分,并作了日程期限上的安排。主要内容,一是成立并校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副院长笑散任组长,毛丰飞、尚武、沙合、侯中山为成员。二是确定基本分工,领导小组下设清点包装、装运、押运3个小组,既有明确分工,同时又在学校的整体框架内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中清点包装小组负责全院物资的清点和打箱包装;装运小组负责将物资运往车站,以及保管装车等;押运小组负责与铁路部门联系,安排车皮,保证运输任务完成。搬迁运输过程中,为使工作做到全面、周到,各小组可根据需要,分别制订具体计划,交各相关职能单位,以便相互配合。学校要求三个小组必须从整体出发,团结一致,互相协作。三是拟定了并校工作的具体时间和步骤。为不耽误下学期开学,学校要求相关部门抓紧时间,保证于8月中旬完成物资的运输任务。按照计划,全部物资分四批装运:第一批以教学设备、实习工厂设备为主,第二批以图书、仪器、仪表为主,第三批以校具、家具为主,第四批以文书档案及家属行李、物品为主。物资运输到位后则进行人员的运输安置工作,同样由学校统一安排,将教职工及其家属、学生集体运抵济南。
2.搬迁工作有序进行
有了具体的计划后,在并校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各小组很快积极行动起来,有组织、有秩序地展开了物资清点运输工作。首先,从5月底到6月20日,清点小组的成员分赴全院各单位,对全部物资进行清点。在此基础上再复查核实,并将物资分为运往济南和留给淮南煤矿学校两部分,分别登记、造册,为运输时提供参考。清点登记工作非常细致,除登记名称数量外,还仔细核实各种物资重量、体积,分门别类地列出运输计划。特别是对于化学材料等危险物品,一律单独标记,予以特殊处理。登记完成后是装箱工作。工作小组多方联络,调动人力打制包装木箱。物资入箱包装后,对木箱进行统一编号,再检查是否合乎规格。这是一项非常烦琐、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包装小组的成员认真负责,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按时完成了装箱任务。
随后是装运工作,这是物资离开淮南前的最后一环。为将物资运抵车站,装运小组与总务处联系,首先组织人力整修好学校南门至车站的道路,保证了运输的便利。随后,装运小组与车站工作人员配合,在车站的站台上以最快的速度搭建起临时栈房,以便将运往车站的物资集中存放。在并校小组的指挥下,师生们将物资装上汽车,运抵车站等待装车。有些矿山大型机械,配件很多,不是一两次甚至一天能完成,为此押运小组的成员与铁路局联系,商定提供车皮的时间,保证各项物资能够顺利启程。在装车过程中,押运小组再次认真地按大件点收物资并将其按顺序装入车内,这是一项烦琐而庞大的工程,有时要忙到凌晨一两点,但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工人、学生,大家肩扛手抬,齐心协力,保证了装运工作的万无一失。
6月24日,载着淮南矿业学院物资的火车,首次开出淮南站,朝着济南方向奔驰而来。截至6月27日,第一、第二批物资先后分三次装运11个车皮成功运抵济南。其中包括:家具223件;实习工厂的大部分机器、设备110吨;采掘机械、矿山机械、金工力学、矿山压力、通风安全、化学、制图、体育、建筑材料、地质等10个实验室的全部设备,物理实验室的大部分设备,共计80吨;图书80吨。第一、第二批搬运的物资主要是各种大型机械,也是所有物资中最困难的部分。在工作小组的领导指挥和师生员工的努力下,搬迁中各项细节得到严格掌控,工作到位,运输任务按预定计划顺利完成。
有了成功经验,后续工作变得更加顺利。6月28日,淮南矿业学院召开会议,总结工作经验,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相关人员在后续搬运中加以改进。在广大师生员工的通力合作下,第三、第四批物资很快顺利完成搬运。后续的人员转运工作更加顺利,8月15日前,教职工及家属、留校学生,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安全抵达济南,并校搬迁工作至此基本完成。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学校的源头之一洪山煤矿职业学校,曾经由山东走出,在淮河之滨成长为淮南矿业学院,为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撤销后又再次回到山东大地,融入山东煤矿学院的怀抱,一起为国家为人民培育人才。
(二)山东煤矿学院的接运与安置
在淮南矿业学院的师生清点、包装和搬运物资准备迁往济南的同时,山东煤矿学院的师生同样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相关人员与物资的安置准备工作。由于学校面积小、房屋少,众多物资和人员的到来为学校增添了巨大的压力,摆在师生员工面前的接运与安置任务,也显得相当严峻。
1.接运工作的前期安排
和淮南矿业学院相似,山东煤矿学院同样在并校方案最终通过前即开始着手准备接运工作。1963年5月31日,山东煤矿学院通过《并校工作组关于接运工作的初步意见》,针对做好接运工作提出初步的意见和计划表。其中的主要内容,一是成立专门接运机构,学校一级成立接运小组,由李仁臣、王政旭任组长,组员有许一成、上官玉珍、王大曾,负责总的安置工作计划组织和具体的接运安排。校辖各单位均成立3人的验收、押运小组,负责相对应的验收、押运(从卸车场到实验室、仓库)和安置工作。总务处、系和基础部成立接待小组,负责教职工和家属、学生的接待与行李的搬运。为保证物资迁运安全,学校成立看管小组,负责卸车场的物资看管。
二是由院接运小组订出具体行动计划,组织力量明确任务,确定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要求所有准备工作在6月15日前基本完成。各接运小组立刻行动起来,明确接管数量,研究计算存放的地点,制定市内运输的方法和安排人力。特别是实习工厂机械设备,做到逐个房间检查、计算,确定具体的搬运措施,定好存放地点。负责押运的工作人员很快向市搬运部门交涉解决短途运输问题,办理托运手续,签订合同,解决了笨重物资的装卸和向室内运输的方案。各验收、押运小组将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院接运小组一起,到卸车场清点、押运,另一部分人留院验收、存放,保证由专人负责,并在物资到校后严格清点、验收和签字手续。为保护物资特别是各类仪器不受损坏,学校还专门进行了加强爱护物资的教育,防止粗心大意造成损失。
三是人员接待安置中的具体问题。为避免人员安置中发生混乱,学院设立总接待组负责安置工作,下设5个小组。其中,学生接待组3个(两个系和基础部),负责学生的接待和安置;教职工接待小组2个,一个负责安置单身职工,一个负责安置非单身职工与家属,并分别设立接待室。在明确人数并确定对应房屋后,接待小组将房屋和家具设备安排妥当,安装标示牌,水、电、炉灶等有损坏的全部修好,保证人员到后即可入住。另外,根据以上具体任务和淮南方面的搬迁日程,还详细制定了接运的进程表。
2.并校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明确
关于并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山东煤矿学院提前进行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6月2日,副校长王显主持召开院务委员会,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分工明确,落实责任,搞好接运工作;二是多承担困难,委屈自己,方便别人;三是尊重他人,学习长处,搞好团结。6月11日,党委副书记陈维棠主持召开并校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为克服困难,完成并校任务,必须抓紧时间,立即行动起来,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根据会议讨论意见,具体安排如下:
(1)关于教学、实验室的用房。实验室要在17日前全部腾出,在此期间需进一步检查设备的安排程序,落实到人。关于新并入的实验室及物资安置,矿山压力实验室安排在一层,与图书馆协商确定;采煤系负责采煤模型的安置,需隔间单独存放的房屋,要尽快规划;仓库和制图模型占用的实验室,提前搬出。如原有200平方米的仓库放不下实习工厂的设备,超出的部分需抓紧联系房屋。为腾出更多的用房,学校决定将中专部搬迁到山东省交通专科学校。所有教室、教研室、办公室和宿舍等,都要在放假前按新的计划安排妥当。具体的时间和应当联系的事项,由总务处负责具体安排。
(2)关于宿舍调整。根据总务处的统一规划,对宿舍住房立即进行调整。其中1965届学生提前结束考试并留校搬家。毕业年级7月25日离校前,留校一两天协助搬家,离校时办好手续,带走个人物品,直接到工作单位报到。为保证淮南矿业学院来济教职工安置,学校规定本校职工凡结婚、来家属、找保姆申请用房者,暂不予以安排。除淮南矿业学院并入者外,新调进的教职工,一律不解决家属宿舍。外住人口需搬离宿舍。在说服外住人口时,既要表明理由,又要坚决动员他们搬走。本着先人后己的精神,学校制定了调整家属宿舍的原则。当时,学校家属宿舍分南、北两个区域,北宿舍面积较大、宽敞,学校决定将北宿舍的五楼全部腾出留给淮南来的职工。北宿舍职工需要调房者,原则上都调到南宿舍或平房里去。凡是人口少、能在南宿舍住一间的,原则上都搬到南宿舍去。安排宿舍时,尽量让淮南来的职工住在一起。
(3)关于设备运输。设备运输是安置工作的重要一环,学校要求各单位的接运人员尽快研究接运的办法、交接手续。特别是室内的运输,应制定措施,分工负责。各单位需提前做出计划和图纸,深入检查、落实各实验室的情况。同时派人与车站、八里桥仓库协商好,确定卸车的位置,并考虑到夜间下大雨等特殊情况的发生,做出相应预案。
6月18日、20日,山东煤矿学院再次召开并校工作会议及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议,对前述意见和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更加详尽的讨论和研究。会议要求,全体师生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置工作,制订随机应变的计划。如院内的短途运输,500斤以上的设备,应当具体安排和落实人员运输。大件设备主要由教职工负责搬运,学生主要负责搬运500斤以下的设备。设备归类和人员分配皆要提前计算好、组织好。考虑到夏季天气的多变,要做最充分的准备,多预备防雨席、篷布。看管小组需要明确职责,排出轮流值班表。
3.接运、安置工作顺利完成
6月底,随着淮南矿业学院第一批物资抵达济南,山东煤矿学院紧张的接运和安置任务拉开了序幕。院接运小组和各单位人员分别集中在车站,在统一指挥下,验收、登记、签单,卸火车、装汽车。从卸车场到学校路途上,满载物资的车辆前后相继,犹如一条长长的巨龙。到达校内后,各接运小组的人员立即忙碌起来,卸汽车、运设备,使之各就其位(一些大型设备或家具,因房屋不足,一时难以安置,暂时放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整个搬运阶段,师生们冒着夏季高温,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往来搬运,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物资的搬运安置。
并校后的山东煤矿学院在人力、物力上都得到空前的壮大,全院师生员工情绪高涨,要求办好学校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学校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诸如教师干部和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原来各自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习俗不同,对并校的认识和要求也不一致。加上当时学校居住条件较为紧张,因而不少干部、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某些不稳定情绪,不能够安心工作、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院党委着重加强团结、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大会报告、小会座谈,提高觉悟和认识,克服自由主义等不良现象。在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下,绝大多数同志都能够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大家在工作中,都能够服从组织,听从分配,相互谅解,相互支持,不计名利,不争高低,充分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和艰苦奋斗精神,主动争挑重担,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当淮南矿业学院的教职工到达济南后,山东煤矿学院的教职工不仅予以热情欢迎,而且发扬吃苦在先的精神,按照预定计划,尽量让出好的住房供他们住宿。有的单身职工,住到办公室、实验室或集体宿舍里;有的全家五口人挤在一间房子,或搬到简陋潮湿的平房里。看到如此情形,尽管条件有限,淮南的教职工也从大局出发,能够体谅学校的困难,不计条件的好坏,全力投入工作。有4户教师被安置到学生宿舍楼,也服从了安排。在互相配合、互相体谅之下,两校的干部、教师和职工很快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亲如一家。
8月底,山东煤矿学院的接运和安置工作基本结束。至此,淮南矿业学院向山东煤矿学院输入教职工169人(其中,教师86人、干部71人、技工勤杂人员12人);学生487人;教学设备总价值1121518元;图书、期刊182134册(其中,中外文图书107053册、教材和小册子43590册、中文杂志13066册、外文杂志18425册)。原淮南矿业学院的众多优秀教师和丰富物资的到来,大大加强了山东煤矿学院的办学力量,由此增添了新的气象。
纵观学校的办学历史,山东煤矿学院的保留与淮南矿业学院的撤销并入,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前者是关乎学校文脉延续的关键一步。因为没有山东煤矿学院的保留,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山东矿业学院和今天的9728太阳集团。从这个意义上说,济南老校区作为学校的主要发祥地,它不仅承载着济南煤矿学校成立以来自身的发展历史,而且承载着淮南矿业学院的办学历史,是9728太阳集团的重要历史承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