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太阳官网正文

第三编 登高必自 第九章 推进综合改革,夺取“八五”全面胜利

发布时间:2021-09-14  点击:

20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中央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国家教委提出“坚持方向,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并制定了《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要求高校将改革的重点放在调整内部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充实改善办学条件和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上。据此,学校拟定了《山东矿业学院“八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八五”纲要)。在“八五”纲要的合理布局下,学校自1991年以来,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时期。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重新确定,加快了学校人事、教学、科研等改革的步伐。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学校拓展了新的专业和学位点,逐渐形成了一批优势专业。在科研方面,大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经费逐年升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前五年,山东矿业学院迎来了厚积薄发、锐意进取的新阶段。

一、综合改革方案的制定与推进

(一)八五纲要的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

1991年1月,山东矿业学院“八五”纲要正式出台。3月,山东矿业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并通过了“八五”纲要。

“八五”纲要首先对“七五”期间学校各方面工作情况作了简要总结。“七五”期间学校取得的主要成绩有:在校本科生由1985年的3450人(含函授生769人)增加到1990年的4178人(含函授生645人),增加了21.1%;教职工由1985年的1537人增加到1990年的1600人,增加了4.1%,教师队伍中的高级职称人员由58人增至169人,增加了近两倍。在专业建设方面,新建立了3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并为企业办了少量委培专科专业,使学校本、专科专业分别达到了11个和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由1985年的6个增加到1990年的9个。校舍建筑总面积由1985年的11.8万平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14.6万平方米,增长了23.7%,其中教学用房和职工宿舍面积分别增长了44.8%和23.5%。实验设备总值五年增加了476万元,增长58.3%,达到了1293万元;微型计算机已达137台。在科研方面,到“七五”末,学校已建有3个实体研究所、3个系、所合一和跨系研究所以及11个研究室,参加科研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近300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134项。五年共鉴定科研项目59项,32项获得奖励,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山东矿业学院在矿压、特采、岩石力学、爆破、运输、应用数学及计算机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基本形成了特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基于以上情况,“八五”纲要认为,学校已初步建成以工为主,工、理、文结合,有一定影响的煤炭高等院校。

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短板与不利因素,“八五”纲要认为,一是学校办学经费和基建投资严重不足,基建计划不能按原计划实现。学校教学设备特别是计算机、图书资料等得不到必要的充实与更新。青年教职工住房条件过差,有100多名已成家的青年教工是无房户。二是青年教师总体上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院青年教师获硕士学位人数仅占青年教师总数的21.8%。三是分院校舍改扩建计划尚未审批,办学条件较差。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分院校舍收回工作虽在逐步进行中,但是扩建计划进展不大,尤其是两地办学给学校工作带来许多实际困难。这些都是“八五”期间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学校未来五年发展,“八五”纲要总的思路是: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坚持把学校办成反“和平演变”的前哨阵地。树立并坚定为祖国煤炭事业奋斗的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八五”纲要指出,“八五”期间的工作着力点是稳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改善条件,提高效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八五”期间学校的奋斗总目标是:高标准完成国家对高校治理整顿的各项要求,通过各项评估工作,使学校在普通高校本科层次上办出特色;坚持党委领导,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继续以教学为主,进一步加强科研,完善管理,使学校总体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八五”纲要还分别拟定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建设三个方面的总目标以及十几个具体目标。

为了“八五”规划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八五”纲要提出了六大主要措施:(1)加强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在复杂情况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驾驭学校全局的能力;(2)在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把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3)抓好队伍建设,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4)抓好校风建设,促进所培养人才的健康成长;(5)继续深化改革,建立起科学管理运行机制;(6)抓好经济工作,明确创收目标,改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

(二)综合改革的推进

山东矿业学院的综合改革肇始于1988年全面改革试点之后,但因故中断。1991年7月恢复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之后,全面的综合性改革步伐加快。

1992年5月,学校成立了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综合改革方案起草小组。6月,起草小组成员召开会议,就学校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案的起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院党政机关领导就如何开展学校的综合改革进行了动员。7月底8月初,综合改革方案起草小组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汇报了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工资总额承包、后勤改革等方案草案。年底,以这些方案为基础的综合改革,逐渐在学校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在1993年2月召开的山东矿业学院教职工大会上,院长沈光寒和院党委书记霍万库分别总结了院行政、院党委1992年工作情况,布置了1993年工作要点,并就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作了解释和实施了动员。

二、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的深化

(一)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根据“八五”纲要,学校依据教学、科研工作的不同特点,决定按照满负荷工作的原则设岗,并将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事业编制与产业编制相结合。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干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工人实行合同制。聘任中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对聘任的冗余人员,视不同情况妥善安置。转变机关的管理职能,精简机构,实行小机关、大服务,从单一管理型向研究型、服务型转轨,扩大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科室向服务经营型单位转变。

在人事管理方案的指导下,学校教职工的人事改革首先开展了起来。1992年3月17日,学校成立合同审查委员会。年底,学校完成了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临时工等聘任状况的调查。1993年,学校通过精简机构、压缩编制,首次实行事业编制与企业编制相结合,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制度。机关在原编制基础上压缩15%。总务处实行经费包干,教师额定工作量由每年160学时提高到每年240学时,并抽调了机关干部充实企业、教学和科研第一线。面对机关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陆续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由于措施到位,工作细致,机关编制精简15%的目标基本实现。

为进一步深化定编工作,1995年,学校发布《关于成立人员编制管理委员会的通知》。该通知认为,人员编制及其管理是一项关系全院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学校成立人员编制管理委员会,以更好地加强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和党的统一领导。人员编制管理委员会主任由霍万库、曹书刚担任,副主任由王德民、刘义学担任。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和学院发展需要,论证并提出全院人员定编总体方案和重大决策;指导、监督、协调各个定编工作小组定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与定编工作相配套,学校还实施了退休制度改革。1993年3月,学校印发《山东矿业学院关于职工退休的暂行规定》,鼓励教职工提前退休。随即有5位教师响应政策号召,办理了校内退休手续。1995年,学校制定《关于教职工退休制度的实施办法》,使退休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在提前退休的新政策鼓励下,学校又有48人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年底,学校基本实现了精减、分流事业岗位人员50人的计划,在职人员比上年减少59人。

此外,学校还加强了对教职工的考核和管理工作。根据院党委《关于进行教职工考核工作的通知》,从1995年开始,学校于每年5—6月统一对专业技术干部(聘期)、党政管理干部(聘期)进行任期考核,对工人进行考工定级考核。为了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考核和漏考,教职工所在单位按照不同的考核内容、标准和要求对下属职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成为教职工培训、奖惩、工资晋级、职务晋升与聘任、职称评审与聘任的依据。

(二)分配制度改革

为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将教师工资分为档案工资和校内津贴两大部分。工资分配总的原则是,确保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档案工资和岗位津贴,放宽各类创收分配比例,除按规定上缴学校外,利润留成部分由各单位自行确定分配办法。具体而言,档案工资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对不同系统、不同编制实行不同的分配办法。这样既能体现公平,又能体现效率。校内津贴实行分级承担,分配与编制挂钩,超缺编人员按单位兑现超缺编费。

1992年是学校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工资的构成、工龄工资、岗位津贴等都发生了大变化。年初,学校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将教职工工龄工资由0.5元/年调整为1.00元/年。同年7月,学校根据中组部、财政部文件要求,将粮油提价补贴定为6元/人·月,并纳入基础工资,作为老干部生活补助的基础。此外,根据山东省人事局通知,学校从1992年1月按职务发放职务(岗位)津贴(每人每月最高50元,最低20元,离退休人员相应发放生活补贴)。12月,学校按照职务、工龄又增发职务(岗位)津贴(每人每月最高61元,最低15元,离退休人员相应增发离退休费)。

1994年1月,学校教职工有省级职务的补贴(省岗),随工资按月发放。同时,学校还向省工资改革办公室报送了《关于职工工资改革情况的报告》。经省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学校补发了教职工1993年10月至1994年1月增加的工资和生活费部分。1994年,学校对校办产业职工的工资发放单位作了调整。从9月起,校办产业职工工资一律由产业单位自行发放,若由学校代发,则必须将代发工资预交学校。

(三)财务、医疗等制度改革

为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防止发生违反财经制度等现象,学校在“八五”期间进行了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的改革。

监察工作方面。1991年至1992年间,学校重点加强了对廉政和反腐工作的监察力度。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下,学校积极监督检查了各职能部门对上级各项方针政策和校内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认真查处了教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各类案件。“八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发挥监察工作的各项职能,强化行政监督,逐步加强了主动监督的手段。

审计工作方面。学校从1991年开始,对预算内、外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定期审计,对校属各单位资金财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人员进行专项审计。1992年底,学校在进行年终决算审计时,还对经营承包单位进行了期中审计调查。1993年,学校逐步开展基本建设审计,对承包单位推行终结审计、对学校推行成本核算。截至1995年底,学校根据近几年的审计结果,对如何提高办学效益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因审计工作卓有成效,学校于1992年被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授予煤炭系统审计工作二等奖,1995年获得煤炭系统审计工作“同业务竞赛”中获“审计工作集体二等奖”。

财务工作方面。“八五”期间,学校财务部门本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量入为出,基本平衡”的原则,安排和控制全校综合财务收支计划。同时,学校深入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大力提倡勤俭办事业,在生财、理财、聚财上下功夫。1991年至1992年间,学校财务部门狠抓基础、理顺关系、调整机构、健全制度、培养队伍,提高办学经济效益。1995年10月18日,学校成立资金管理中心,并印发《关于办好山东矿业学院资金管理中心的有关事项》《山东矿业学院资金管理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根据文件,资金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扩大筹资渠道,运用金融手段管好用活资金,为教学科研和校办产业发展服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资金管理中心就回笼校内资金1300万元,调剂融通了部分沉淀资金。此外,资金管理中心根据校办产业经营需要,合理发放贷款140万元,并积极争取了科技部和财政部贷款。

在学校的努力之下,1991年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评定山东矿业学院为第二批“会计工作达标单位”,财务决算被总公司评为一等奖。为此,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追加了学校117万元经费,使1991年学校教育事业费总额达到了767万元。1994年10月,煤炭工业部鉴于学校连续七年获财务决算一等奖,特别奖励财务处一台复印机。1995年2月,学校1994年度教育事业费决算被评为煤炭工业部优秀决算奖,获得了价值4万元的设备奖励。

医疗支出方面。学校规定除特种病员加大开支外,控制一般医疗费支出。1993年10月25日,学校印发《公费医疗制度改革试行办法》,从当年11月1日起执行。该办法的出台,使学校的公费医疗支出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此后,学校教职工、学生的公费医疗皆以此为准。1994年9月,学校进一步调整统招学生和1993年前的委培生的门诊医疗费用,规定每人每学年包干发放15元的门诊医疗费,不再报销门诊医疗费。

(四)基建住房、公共服务与校办产业的改革

1.住房制度改革与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

“八五”期间,学校的基建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泰安校本部重点建设职工宿舍,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以缓解住房难的矛盾。1991年7月,学校《住房分配办法》经第二届教职工大会审批通过。这一年总共建设大东院11号宿舍楼4453平方米住房。1992年4月2日,学校召开第二届教代会主席团会议,主要研究加快建设职工住宅问题。经讨论,与会人员一致同意采取集资的办法筹建教职工公寓。截至1992年6月底,全校职工共集资93.5万元。此外,学校还完成了东区11号家属宿舍楼、干训乙楼、食堂、开工机厂实习车间、图书馆、液压实验室等的续建工程。1993年初,学校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教职工的住房等一系列管理、分配工作。1994年3月初,学校召开二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会后形成了《山东矿院关于筹集建房基金的决议》。4月,院内5号职工宿舍楼新建单元及老干部活动室开工,面积共计2800平方米。4月至7月,根据《筹集建房基金实施意见》,学校共筹集到171.9万元的建房基金。截至1994年底,学校建设了大东院12号宿舍楼和院博士楼,共计7594平方米,并被评为“山东省基本建设固定资产统计先进集体”。1995年3月,学校召开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出售公有住房使用权的意见》。11月,年初破土动工的大东院15号住宅楼共5476平方米交付使用,80多户教职工喜迁新居。1993年至1995年,学校共完成煤炭工业部批准的二期扩设基建工程,涉及学生公寓、学生第二食堂等。

二是着力推进济南分院的基建工作。1991年5月,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总经理胡富国视察分院食堂和煤质分析实验室。随后,针对如何改善济南的办学条件,胡富国提出了可以先建设新食堂,再建设学生宿舍、新锅炉房和进行电路改造,实现双回路供电的设想。1992年,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计划司、基建司和教育司的分管负责人来济南分院视察,审批分院建设规划。1993年5月1日,分院学生食堂的新建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该工程被评为“济南十佳工程”。7月,分院收回山东经济学院3座家属宿舍楼,130户教职工调整了住房。8月10日,煤炭工业部决定调整增加分院基建计划50万元,同意综合楼立项。10月30日,煤炭工业部发文下达分院学生宿舍工程调整计划,增加基建投资50万元。1994年1月13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召开的煤炭院校基建计划会议上,煤炭工业部为分院教学主楼立项,批准了12000平方米的主楼建筑面积。8月27日,煤炭工业部发文下达分院教学主楼建设计划,批准50万元前期工程准备费。12月18日,分院10层教学主楼奠基典礼举行。1995年5月23日至25日,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检查团来分院检查工作。检查团考察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学主楼、综合培训楼,并审查了上述工程的所有资料。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检查团负责人刘志军充分肯定了分院的基建工作。这一时期,济南分院还分期改造和完善了供电、供水、供暖系统和道路;安排了一定的经费充实了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行政设备;建成了山东矿业学院机械厂济南分厂。

2.后勤工作的改革与完善

高校后勤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化服务。“八五”期间,学院的后勤工作始终把改革放在首位,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条件,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为了配合学生处抓好学生的勤工俭学工作,后勤处决定凡是学生能承担的工作设法安排学生去做,尽量减少临时工。

自1992年开始,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后勤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的指示,本着因地制宜的方针,遵循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合理使用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采取积极稳妥、逐步转换的运行机制,实行一处两制、一科两制的办法,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以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10月1日起后勤改革工作试运行,1993年元旦正式实行。经过改革,原来后勤工作相关的12个科级单位,通过归口、合并,建成了由3个服务中心与4个职能科室组成的精干管理机构。服务中心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3个行政科室转为独立成本核算、自收自支的班组。

伙食改革一直是后勤改革的重点。伙食服务中心首先实行了经费包干、定额补贴的办法。自1993年开始,伙食服务中心全面实现了自收自支。1995年,省教委高校伙食工作检查评估专家来学校食堂进行检查评估,学校以96分的高分名列山东高校前茅。

幼儿教育关系着教职工家庭的稳定,也是后勤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八五”期间,幼儿园的建设与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4年11月,幼教中心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园所”;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幼儿园”,年底被泰安市评为“幼教工作先进集体”。

1994年4月9日,经院党委商讨决议,学校的卫生保健科正式改为校医院,以便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健康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便捷优惠的医疗卫生服务。校医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的医疗保健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此外,在泰安校本部和济南分院,后勤处还分别安装了4吨和20吨的蒸汽锅炉,以解决职工食堂、学生食堂、招待所食堂、幼儿园食堂和新招待所用汽问题。在家属区用水保障上,1994年底东院家属区自动供水装置正式运行,标志着学校家属区实现了全天候供水。在通信保障上,1995年9月,电话总机更换成EAST8000数字式程控变换机,共安装电话780部,其中家庭电话514部,同时实行了外线户户布线。在校园环境上,后勤工作突出重点部位的绿化,维护保养好原有的绿化,确定主楼后绿化方案并组织实施;搞好新建招待所、体育馆东侧以及老干部活动室周围的绿化。同时,后勤还组织人员对一、三号学生宿舍楼门窗、门厅进行大修;对二号教学楼阶梯教室进行整修;逐年更换学生宿舍木铁床和陈旧课桌椅,以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这些举措使学校的后勤工作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经过改革,学校的生产、生活、学习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在改革大潮中顺势而起的校办产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潮流推动下,“八五”时期学校校办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科技开发服务公司的管理下,学校所属企业规模扩张,成立了机械厂、印刷厂、冷饮厂、石材实业开发部、建筑设计研究院、自动化研究所、旅游贸易公司、钢丝绳实验站、大学生勤工俭学综合服务部、矿压研究所科技服务部、济南远通电讯公司等多家单位。

自动化研究所是在自动控制课题组基础上组建的。建所之初,创业者们就把技术开发和经营范围定在了较高的起点上。为解决经费困难、人员不足等问题,自动化研究所尝试承担了有巨大潜力也有很大风险的山东省和煤炭工业部“七五”科技重点项目——大容量变频调速装置。经过几年的奋斗,自动化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了100—300KVA变频调速装置。该项装置填补了我国煤炭系统和山东省的空白,荣获了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被列为煤炭工业部重点推广项目和1994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此后,自动化研究所相继开发成功了2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并在国内近20个省、市的100多家单位推广使用。如为武汉空军机场研制生产了照明恒流电源装置,为泰安市啤酒厂开发了麦芽PC机温控仪和电子磅秤,为地方进行了中频电源改造等多项技术服务等。自动化研究所也成为学校第一个自负盈亏,并按时向学校上缴利润的企业性研究所。

靠5000元借款起家的山东矿业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成立初期同样面临着人员、设备、场所、项目、资金短缺等困难。但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者们迎难而上、深入厂矿企业,积极与他们建立业务联系,尽可能多地承揽工程设计任务。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至1991年末,建筑设计研究院共计完成项目70多项,带来了近30万元的产值。1994年底,建筑设计研究院开拓了轻型墙板的生产和施工业务。1995年,以自己开发的轻质墙板为主,建立了轻型建材实验厂。以实验厂为研发基地,又研制出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替代高强水泥的新技术,并将轻质墙板技术辐射转让到省内和海南。经过市场调研和考察,建筑设计研究院贷款150万元开始了新上防水卷材项目。这些实验厂、新型业务的拓展,使得建筑设计研究院实现了地质勘察、建设设计与建材开发生产互补互促、成龙配套的良性循环,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成为学校校办产业中二次创业的典范。

山东矿业学院冷饮厂是从4万元投资的手工作坊发展起来的。在建厂之初,冷饮厂仅在地下室有1台日产1万支冰糕的简陋生产设备。广大职工因陋就简、艰苦创业,从一开始的沿街推销叫卖经营,到靠着严格的科学管理在市场中取胜,冷饮厂凭借着“优、特、廉”的生产经营战略,一时之间成为驰誉鲁中南大地的名牌产品。1994年6月,在泰安市首届冷饮食品十佳评选活动中,冷饮厂产品荣获第一名,它也是泰安市唯一的“双十佳”荣誉称号获得者。1995年,冷饮厂在学校的支持下,又投资200多万元,大胆引进并自行安装调试了国内较为先进的全自动花色雪糕生产线。生产线投入使用后,仅1995年一年,冷饮厂的营业额就近800万元,并取得了近120万元的利润和40万元税金的优异成绩。冷饮厂率先成为学校第一个利润过百万的规模骨干企业。

机械厂、印刷厂等老企业,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潮流中不断发展壮大。机械厂是学校机械和其他专业金工实习及科研成果向高新科技产品转化的基地,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经营,机械厂已经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的结构体系。1995年,机械厂提出了“一年稳定,二年发展,三年上台阶”的思路,狠抓销售龙头,努力节约挖潜,当年创利润19万元,超上一年利润指标的58%。印刷厂自学校“八五”计划开始,不断加大投资,做好设备更新和厂房建设工作,成为设备较先进、较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校办企业之一,还多次在全国高校及省级书刊印刷质量评比中获奖。

旅游贸易公司是1993年4月学校启用新建宾馆时成立的。公司设客房部、餐饮部、贸易部、公关部和财务室,拥有高中档标准客房50多套,一般客房40多套,床位271张,会议室5个,雅座餐厅多个。“八五”期间,公司健全了各项经营政策和管理制度,为学校和社会提供食宿和开展贸易接待服务。公司的客房部、餐饮部于1995年底被泰安市分别授予“市级公共卫生先进单位”和“市级食品卫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据统计,“八五”期间校办产业资产总值达到了2726万元,固定资产净增值551万元,所有者权益740万元,从业人员230余人。可以说,“八五”期间是学校校办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较为迅速的五年,校办产业的发展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其他管理工作的改革

根据“八五”纲要要求,保卫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等同样要有明确的改革部署和进度安排。保卫工作总的方针是:充分发挥学校本部公安处和分院保卫科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职责范围;推行安全岗位责任制和安全合同责任制;加强信息网络工作,对各种闹事苗头和不安定因素要消除在萌芽阶段;加强侦查破案,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力争学校不发生重大案件,对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做到及时侦破。1991年底,泰安市公安局泰山区分局岱宗坊派出所到学校检查验收“创安”活动达标情况,学校以100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创安”活动的达标单位。1994年5月,为了进一步加强治安管理工作,学校重新组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由霍万库担任主任,并与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签订了1994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年底,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工作逐步开展,与学校签订责任书的44个部门、单位进行了自查,并以党总支为单位进行了汇报。1995年3月,副院长王明镇与泰安市泰山区泰前办事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签订了治安责任书。5月,学校组织召开全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院党委书记曹书刚与学院48个部门、单位党政责任人签订199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责任书的签订,使学校的保卫工作进一步落到各院(系)、落到实处。

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学校在“八五”期间狠抓《计划生育条例》的贯彻落实,建立起了“六簿一卡”(生育计划、死亡、四种手术、独生子女、出生、结婚簿、计划生育档案卡),基本做到学校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计划生育、晚婚晚育、落实节育措施、独生子女领证率100%。鉴于学校计划生育工作表现突出,1992年学校荣获泰安市人事局、泰安市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推进十分顺利。1991—1992年,学校首先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科学分工,并有计划地培训档案工作人员,最终成功实现了科技、文书、人事档案的计算机管理。1991年9月,市档案馆受省档案局委托,对学校的综合档案室晋升省三级先进单位进行了考核、评审、验收。学校以102.5分的成绩通过了验收,成功完成了“八五”纲要中“院部争取1991年达山东省档案工作‘三级’标准”的目标。1992年,山东矿业学院被泰安市评为“城建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档案室再次晋升为省级二级先进单位。“八五”期间的最后三年,学校进一步配齐档案室必要的专用设备,基本实现了各类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1.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八五”时期学校学科发展与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更好地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992年学校增设了计量技术与管理、文秘、工业分析、检测技术与仪器、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劳动经济等专业。10月,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批准学校新开设“电气技术”本科专业和“检测技术与应用”专科专业。同月,国际交流中心正式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的专科生。

1993年3月,学校在原经济研究所基础上成立了工商管理系,煤化学工程系更名为化学工程系,矿山机械工程系更名为机械工程系,综合工程系更名为经济系。4月25日,济南分院新增房地产、计算机应用、化工工程、燃气工程、电气工程、电气技术等专业。7月,煤田地质系更名为地球科学系。9月,工商管理系首次招生,共设3个专业:物资管理(本科)、劳动经济(专科)和市场营销(专科)。9月29日,煤炭工业部科教司下发《关于上报煤炭普通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的函》和《关于同意设置专科专业的通知》,分别批准学校增设7个本科专业(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城外建设工程、工业工程、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管理工程、会计学)、9个专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工业分析、工程概预算、节能工程及能源管理、计算机技术及管理、办公自动化、财务会计、文秘)。12月,煤炭工业部批准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标志着学校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学校继续坚持立足煤炭、面向社会的办学方针,在办好部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专业的同时,适应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努力推进学校专业设置结构和系科设置工作的改善。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规定两年至三年内按此引导性专业目录划分批次地进行招生、培养。学校本科专业向新的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靠拢,重新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宽口径专业人才。至“八五”末,学校本科点总数上升至25个,新增了英语、计算数学及其软件2个本科专业和建筑装饰技术等6个专科专业。

2.申报新的硕士博士点

1993年6月,校学位委员会会议召开。会议确定申报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申报采矿工程、计算机应用、矿山机械工程、矿山建设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为博士学位授权点。采矿工程博士点是学校第一个申请成功的博士点,但在1993年全国第五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中,由于名额限制等原因未获通过。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计算机应用2个专业从1994年开始可单独组织硕士生入学考试工作。

1994年1月,学校新增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系统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采矿工程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单独考试专业。这项资格的获得,使山东矿业学院成为全国非博士单位院校中唯一具有硕士生招生单考专业的院校。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学校下发《关于做好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规划的通知》,决定成立学位申报工作专家组和工作组。同时,学校认真总结了学位申报工作经验,决定在申报中集中全院优势,以联合申报方式实现重点突破,达到优势互补。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一年中全校共招收研究生64人,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50人,实际在校人数220人(包含与他校联合培养70人)。

1995年,学校采矿工程博士点申请获得了该学科组专家会议的通过。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报成功,标志着学校学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2月8日,学校首次开展自行审核博士生导师工作,经学位委员会会议遴选与报批,宋振骐、李白英、宋扬3位教授为首届博士生指导教师。

3.完善学科建设

根据“八五”纲要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要求,基于前期学科专业优化成就,学校从1994年加大了对各类学科的整合力度,支持多学科的交叉发展。1994年3月21日,学校将机械系改名为机械电子工程系。机、电专业是学校的老牌专业,但联系不紧密,曾有“机是机,电是电,靠背轮是分界线”的说法。随着电子、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技术在产品中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形成“机电一体化”。为适应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学校对机、电专业作出了相应调整。调整后的机电系包括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电子仪表与测量技术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本科专业,专科方向以生产、设计、制造为主,以微电子、计算机控制、传感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为主要内容,使机电系的学科专业得到了更好的扩充和提升。7月20日,学校下发《关于自动化研究所与机械电子工程系合并的通知》,决定将自动化研究所合并到机械电子工程系。此外,学校还正式组建跨系的专业英语教研室和计算机应用教研室。

1995年,学校根据《关于批准煤炭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点的通知》,拟定报送采矿工程专业作为本校的重点学科点建设,并制定《山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规划》。该规划指出,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到20世纪末,深化采矿工程理论研究,把采矿工程设计、工程方法、工程控制管理决策建立在依托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安全环保要求的基础上,使采矿工程学科点成为我国煤炭系统培养开拓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中心。

(二)教学改革与建设

1.教学管理改革

根据“八五”纲要,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多项教学管理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1994年,学校在各系新生中选拔了一部分优秀学生组成“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教改班”),作为学校跨世纪工程之一。教改班集中编班,专聘教师,竞争分流。在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教改班重点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计算机、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敏锐活跃的学术思想。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实行各系择优推荐、教务处审查、分管院长批准组建的模式,遴选组建教改班。教改班的培养方式大体为:两端进行教学管理,1—2年级统一编班,集中学习基础课程;3—4年级回专业学习。班级实行导师制,统一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统一授课,减少课堂时间;第二年,学生必须通过个别指导自修完3—5个学分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为保证教改班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还决定成立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学生工作处、基础课部负责人组成的教改试点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研究并解决在教改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下设基础部负责试点班前两年的日常管理。教改试点班在前两年享受优惠待遇,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班级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允许提前毕业,并免试修读本院研究生(免试修读或提前报考的研究生需达到以下条件:在第二学年结束后,学习总成绩(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三门课占总成绩的40%,其余学位课占60%)处于前20名者,可以提前一年报考学院的研究生或毕业后进行免试修读)。同时,学校还在教改班中实行中期淘汰制。二年级末必须参加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且成绩不能低于70分;毕业前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和山东省教委组织的计算机统考。另外,对教改班学生实行专业调整优待,允许本科班前两年、专科班前一年居班级成绩第一名的学生重新选择专业。

(2)在管理制度上灵活机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993年,学校重新制定专升本办法,并发布《关于专科生转本科生的补充意见》,以更好地激励专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该意见规定,凡达到专科升本科的条件,并经过考试合格后的专科学生,可转入相同或相近专业同一年级本科班学习。同时,学校还进一步优化退学试读制度,给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达到退学条件的学生一次机会。如果这类学生能够进行反思、努力学习,并在一年内取得好成绩,可以重新获得学籍。

(3)在教学模式上,加强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根本途径。为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一方面把社会实践活动、军训、公益劳动列入了正常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中,并对部分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工人技术等级考试或考核;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作用,加大开拓校外实践基地。1995年,学校与兖州矿务局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学校为兖州矿务局提供各类人才培训,兖州矿务局为学生提供实习和设计方便。与此同时,学校还与三箭置业集团公司、泰安市大汶口石膏矿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机械电子工程系则与留庄煤矿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

以考试促教学,也是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中的一大特色。在考试管理上,严格考试纪律,规范考试规章制度的建设。学校自成立以来就非常注重考试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纪律,积极推动全院良好考风的树立。1991年,学校制定《关于建立课程建设试题库的规定》,要求各门课程逐步创造条件,达到建立试题库的要求。课程结束后教师不再命题,由教务处抽题。这种做法可以防止复习中指重点、划范围等应付考试的“顽疾”,对全面执行教学大纲,促进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4)在学分制改革上,完善辅修专业。1993年,山东矿业学院制定《关于完善辅修专业制的暂行规定》,在全校集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科技英语、机电工程等作为辅修专业。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利用节假日上课、辅导,一年一个循环。

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使“八五”时期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1991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奖活动中,学校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1992年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1993年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1994年4月,国家教委授予学校教务处“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荣誉称号。

2.课程与教材建设

根据“八五”纲要的规划,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每个本科专业、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和成人教育部每学年应安排1—2门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和2门系、所课程建设项目。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应达到国内或煤炭系统高校先进水平,并有计划地做好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每个重点本科专业至少要有一定质量和水平的5本专著和教材正式出版,其他专业也应组织好此项工作,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一时期,学校进行了三轮课程建设,并先后制定出《山东矿业学院课程建设验收标准及办法》《关于开展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课程建设验收办法说明及表格》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对课程建设、课程验收、课程评估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简单、易行、可操作的方法、指标和标准,使学校的课程建设实现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与此同时,学校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范围,专门成立校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校课程建设验收专家组、课程建设工作组。随后,各系(部)也相继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范围。

1992年10月,学校召开由校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校课程建设验收专家组成员参加的课程建设工作会议。院党委书记霍万库宣读了学校新成立的第二轮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验收专家组名单,任世培介绍了院部第二轮14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在高校教育工作1992年年会上,学校作了典型发言,展示了《山东矿业学院课程建设资料汇编》等成果。因课程改革成果显著,山东矿业学院受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的委托,起草了《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关于加强煤炭普通高校课程建设的意见》。

1993年3月25日,学校对参加第二轮课程建设的课程进行验收。矿井通风安全、机械设计、采掘机械、岩石学、自动控制原理等5门课程第一批通过了验收。8月,学校率先完成对20个本科专业和20个专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工作。

为适应本科教学评价新要求,学校于1994年成立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随后制定了《关于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展开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并着手组织20个相关系(部)、专业根据“加强基础、注重应用、拓宽口径、培养能力”的原则,进行教学计划修订。修订工作主要围绕加强基础、拓展专业、突出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而展开。修订工作结束后,领导小组的相关人员汇编成《山东矿业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以方便各院(系)贯彻实施。1995年,学校结合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有计划地进行了教育教学课题的立项研究。

在“八五”纲要中,计算机教学是课程建设改革中较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八五”纲要对计算机教学做了三个方面的规划,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建设有了重点的指向标。具体来看,学校于1994年购进一台sun spare工作站,新增386微机57台,并组建起跨系(部)的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为保证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各个系(部)在“八五”期间基本都建设起了计算机室。1995年,学校在工作要点中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目标——要建立一个山东矿业学院计算机中心,同时建立各个系的计算机室,形成院、系两级计算机教学组织。同年5月,学校发布《关于成立计算机中心的通知》。计算机中心直属学校领导,由教务处负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全校的计算机教学、实习、开发、网络建设及其管理工作。系(部)计算机以系管为主,接受院计算机中心业务指导。计算机中心主要负责计算机基础和技术基础教学工作,并对各个系(部)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

这一时期,教材建设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一直重视教材建设,多年来在着力提高教材配备率和课前到书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狠抓教材的使用率,提高教材质量。

“八五”期间,山东矿业学院承担教材选题多达70项,正式出版教材135种,并制作了多部教学电视片。1991年,学校爆破所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爆破部分编写工作。同年,在煤炭高校第三届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上,山东矿业学院有2名教师当选为主任委员,3名教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约有40本教材由学校教师担任主编。1992年1月上旬,学校新当选煤炭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2名,副主任委员3名,委员5名。几乎同时,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教育局下达山东矿业学院“八五”教材选题66项,其中主编研究生教材9部、本科生教材29部,参编教材28部。矿山压力研究所编写的《实用矿山压力控制》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994年,山东矿业学院获“全国教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教务处因教材建设成绩突出,被国家授予“全国教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5年,沈光寒、李白英、吴戈编写的《矿井特殊开采的理论与实践》获煤炭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陈子荫编写的《围岩力学分析中的解析方法》获中国第九届图书大奖,并得到了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潘家铮等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教材选购方面,学校最大限度地选用国家推荐的优秀教材,优秀教材的使用率达到了20%左右。其中,基础课教材的选优率更是高达75%。这些优秀教材的选用,极大地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图书资料建设是教学、科研的基本保证。“八五”期间,学校以“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图书情报资料中心”为目标,不断加强对校图书情报资料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规范化、现代化培训,培养出了一批多层次、多学科的图书情报资料工作的专业人才。在图书管理工作上,学校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采取定编、定岗、定人、定责任目标、定质量要求的“五定”责任制,让图书馆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在图书整理上,学校通过清理图书馆的馆藏书目,基本做到了书、账、卡相符。经过整理,原来长期封闭的外文原版书逐步恢复对教工借阅。同时,工作人员重新分类编排了馆藏书目,不再使用原先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全部重新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

为了方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借阅图书资料、搞好信息服务、做好直接面向学生的服务工作,“八五”最后几年,学校逐步配备了声像、试听等现代化设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并将原先传统的服务方式变为新型的、主动的服务方式,将手工操作变为现代化、自动化操作。这些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入,使全校图书情报一体化工作逐步实现,为图书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现代化过渡创造了条件。

四、科研管理改革与建设

(一)科研规划与众多科研机构的成立

“八五”纲要从四个方面对学校科研工作作了总体规划和调整:一是在科研项目和经费上,力争上大的、高水平的联合攻关项目。每年新上纵向科研项目20—30项,科研经费100万元;横向项目30项,经费60万—80万元。二是调整巩固科研队伍,科研的规模和投入的力量计划保持在“七五”末水平,但要整顿、巩固和提高。三是要建立院科技发展基金,培养青年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基础科研项目,进行某些重大科研项目前期准备。四是每学期各系(部)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全院性大型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不少于5次,各系(部、所)各自组织有关学术报告和讨论活动也应不少于5次,以更好地活跃学校学术氛围。

1991年4月10日,学校印发《关于院科技成果由科技开发公司统一管理的规定》,重申:凡学院各系(部、所)单位和个人承担完成的科技成果(非职务内的研究成果除外),一经鉴定或终试结束即一并由院科技开发服务公司统一管理。1992年,副院长李金良在第七次全校科研会议上,作了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使我院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报告。此后数年,学校的科研政策和计划基本按照“八五”初期的这些文件来制定,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科研所(处)、研究中心的纷纷成立。

1991年5月,学校印发《关于设立济南分院科研处的通知》,决定设立济南分院科研处。

1992年10月,学校第一个高技术生长点——机器人研究中心成立。同月,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批准矿山压力研究所扩建1200平方米的计划,总共拨款45万元,其余经费自筹。同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矿山压力研究所“全国高校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此后三年,学校相继成立了自动化研究所、非金属矿物应用研究所、软岩工程研究所、岩石力学与支护研究所、表面工程研究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所、电气与控制工程研究所、经济研究所、资源开发研究所、运输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机械工程研究所、监控技术研究所、噪声振动控制与风机技术研究所、电器研究所、采矿研究所、数学研究所、洁净煤技术研究所、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应用地质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计算模型与算法研究所。1994年11月3日,副院长李金良在提出“科研水平取决于选准主攻方向”的同时,指出了学校科研的8个重点发展方向:地质勘探、采矿、建井、矿山机械与材料、计算机应用及自动化系统、煤炭的开发及利用、煤矿城市环境污染和防治、安全生产。

(二)科研获奖与研究项目的获批

1.科研获奖

上述研究所、科研中心的成立,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原有的科研力量,使得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不断涌现。在此期间,学校分别于1991年、1992年、1995年召开了第六、第七、第八次科研大会,表彰了诸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以及优秀科技成果、论文、著作等。

在各学科带头人、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的组织下,“八五”期间,学校共获国家级科技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4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23项、劳动部科技进步奖5项、其他省部级以上奖1项。此外,1993年,吴哲辉教授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至此学校已有宋振骐、邓铁六、吴哲辉3人获此殊荣。1995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专利工作先进单位”。

与理工科理论类研究成果一样,学校社会科学类理论研究也收获颇丰:祝侃、孙金星主编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周建发等编纂的《领导方法、技术、艺术》分别获得1991年山东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二等奖,阎昭武主编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获1992年航空航天部二等奖,阎昭武、张春俊、周如东等合编的《高校学生综合管理教育初探》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此外,由阎昭武参编的《大学生成才概论》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由周建发等参编的《改革·探索·实践:高校人事管理问题与对策》获人事部科研成果著作三等奖,该书是人事部下达给山东省科技厅的职称改革课题的成果,由学校承担框架设计、文稿汇编及出版相关工作。

2.科研项目的获批

“八五”期间,学校在科研领域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科研立项方面的突破。学校首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资助总金额190万元。此外,学校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3项、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委基础性研究特别支持1项、煤炭工业部年度计划项目9项、山东省年度计划项目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50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2项。

二是科研经费合同总金额达到了1183.05万元(实到747万元,不包括尚未分配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八五”期间,学校年平均科研经费由“七五”期间近300万元提高到600万元,翻了将近一番。

三是立足煤炭、面向社会的方针成效显著,大项目、高新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明显增多。这一时期,学校科研成果的鉴定达到了152项,其中有17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51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如1992年,由陶华学教授等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最小二乘法理论的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上对乘法理论作出了较大的突破,属于国内外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认定为具有“开拓一新学科领域”的价值。

(三)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科研成果也需要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山东矿业学院应时调整科研方向,以期加大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和对社会服务的转化率。1991年11月26日,按照国家教委对技术市场管理的规定,经省科委批准,学校科技公司申请办理了“技术贸易许可证”,为学校的科技成果进入市场提供了法律保证。

1993年7月,在承担的济南市外环路工程中,学校下属的工程爆破公司以最后一炮180吨的装药量,成功爆破了土石方18万立方米。这在当时是全国市政道路建设史上最大的一次。此次爆破的成功,得到了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的详细报道和高度评价。11月,由孙海裕教授负责研制的“铬镍蓄电池成套电流屏”和吴荣光教授负责的“井下中频无线电话”两个产品,分别在国家科委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斩获金、银奖。同月,仪器仪表研究所与东滩煤矿合作完成的“ZJ­1综采支架工矿监测系统”,被鉴定为新颖性强,做出了填补空白的巨大贡献。

1994年1月,黄自伟等4人发明的“二次预压测压仪”获国家发明专利,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技术鉴定,学校的仪器仪表研究所可以生产自己研制成功的ZJ­1型综采支架工况监测系统,并被授权MA安全标志。

1995年4月,应用数学与软件工程系李登道高级工程师负责的“南屯煤矿计算机应用一体化总体设计”通过兖州矿务局的审定,并付诸实施。8月,矿山压力研究所研制的“DK­ⅡA型单体支柱密封质量检测仪”和“DCCF充压式密封装置”被列为“煤炭工业部100项技术革新推广项目”。

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与市场应用率的提升,使学校拿下了数个公司的大额项目订单。1994年下半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煤炭多种经营企业技术洽谈会”和在枣庄举办的“山东煤矿技术市场交易会”上,学校均取得了大丰收。在北京的洽谈会上,学校与外单位签订各类技术合作意向书37份,合同书1份,涉及项目总投资9082万元,技术交易额666万元。其中,正式合同总投资额高达650万元,技术交易额30万元。在枣庄交易会上,共签订合同22项,合同金额464.98万元,占整个会场成交额的35%。

(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扩大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科研的发展,“八五”期间,学校积极举办或承办了各类学术讨论会议12次;邀请外籍专家、学者到校访问交流14次,签署协议4项。学校逐渐与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的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关系,国际合作研究、互派学者进修、讲学等活动也日益增多。

各类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与学术交流合作的扩大,一方面说明了学校已具备承办高级学术会议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为日后科学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在加大对外学术合作力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到校外讲学、访学、参加会议或进修,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干部队伍建设的推进

1.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为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八五”纲要实施后,院党委随即开始着手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规章制度。从1991年开始,院党委改选了8个党总支,调整、充实并加强了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工会工作及后备干部力量。同时,在院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全校完成了对处级、科级“干部履历表”的审查和建档工作,逐步规范干部管理体系。1993年,院党委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制定出《关于建立处级调研员制度的有关规定》和《关于行政干部聘任有关规定》,加强了对后备干部的调整、补充工作和选拔、培养措施。

1993年,院党委将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放在抓党员的“三会一课”和民主生活会制度上。在业务活动中,院党委要求各级基层党组织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六十四字”方针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贯穿其中,以增强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创先争优”活动中,所有被评议党员都达到了合格标准,共评选出优秀党员17名,先进党支部9个,其中2个党支部还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系统先进党支部,5人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系统优秀党员。

“八五”纲要实施的最后两年,是学校院级、处级干部调整幅度较大的两年。1994年4月,学校新的党、政领导班子产生:曹书刚任党委书记,霍万库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崔德奎、王本常任党委副书记,王德民、李斌、王明镇、李金良、刘义学任副院长。在新的领导班子组织下,学校先后制定《科处级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校办企业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等;先后调整充实了39个处级领导班子,涉及110名处级干部,30多名40岁以下的年轻处级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此外,针对处级班子调整后一批年轻同志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实际情况,院党委决定首先要加强班子的自身建设,逐渐建立起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争优创先制度”,举办了“新任处级干部岗前培训班”“跨世纪年轻干部培训班”等培训活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既发挥了制度对领导班子言行的规范、导向和监督约束作用,又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很快走上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轨道。也是在这一年中,在院党委的带领下,各级党组织严格坚持每一学期开展一次民主生活会制度。全院党员在民主生活会上,认真交流思想,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9月1日,在秋季学期开学伊始,学校召开处级干部会议。院长霍万库着重提到了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等问题。10月,学校召开全校党员大会。会上,院党委书记曹书刚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纪委书记尉健行在十四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讲话、省委书记姜春云在省党员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94年,院党委狠抓制度建设,以确保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和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院党委在对已有的规章制度修订完善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年中,院党委先后制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院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决定》《山东矿业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关于机构设置及管理的暂行规定》《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此同时,院党委组织各级党组织通过总结、检查、监督、评比、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等形式,狠抓各系部对制度的贯彻与落实,成效明显。6月底,学校教务处党支部被泰安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蒋金泉被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党员”称号,马善泉在泰安市开展的“三学一争”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并被授予“泰安市优秀党员”称号。

1995年,学校成立党政管理干部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考核小组下设9个工作组,通过个人述职、群众评议、个别谈话等方式,完成了全校177名处级干部和125名科级干部的考核,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干部本人。随后,学校根据《山东矿业学院处级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有关规定,按照干部“四化”原则和德才兼备的要求,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研究后,完成了对科级干部的聘任和调整工作。10个系(处)班子被先后调整、充实,8名科、处级干部办理了校内提前退休手续。此外,院党委还针对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和干部队伍结构状况,制定《调整充实后备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并召开党总支书记和部分处室负责人会议,布置考察和推荐工作。在党总支推荐的基础上,院党委对全校后备干部队伍进行了认真严格的考察、遴选和调整工作。为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干部队伍建设,院党委还制定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三年规划》,提出了优秀年轻干部的标准条件、选拔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选拔任用措施。

在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方面,院党委同样做了许多工作。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院党委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坚持“三会一课”,坚持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坚持民主评议制度,坚持“创优评先”,坚持党委(常委)定期召开生活会,坚持重视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坚持考核制度等。

在实施“八五”纲要的最后一年,院党委相继制定《党委工作试行条例》《党委会议事规则》《系(部)党总支委员会工作条例》《教工党支部工作条例》《学生党支部工作条例》《科处级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等规章制度,共计24件近300条,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加强了会议制度、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委的自身建设等一系列党建工作,更加突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功能,共同形成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合力。

2.思想作风建设

“通过党的会议和组织生活制度,教育成员清正廉洁”和“努力建立起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勤政,善于协调,作风民主,团结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是“八五”纲要中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所强调的重点。

1993年,学校修订《院党委成员廉政十条》《院党委成员抓党风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学校于1994年再次修订《山东矿业学院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制度》《山东矿业学院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制度》等,并制定出《关于严禁党员干部在婚丧嫁娶等事务中大操大办的通知》等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的管理规定及条例。

1994年4月,院党委对领导班子的组织作风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开好民主生活会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组织作风建设的重要措施;紧抓处、科级干部考核这一重要环节,强化干部、班子的组织作风建设;通过教育和有效的管理,各级领导干部注重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改造世界观。11月,学校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了院级领导干部分工负责的范围。这一年中,学校还将纪委与监察处合署办公,以更好地协助党委推进廉政建设。据统计,纪监部门在这一年中受理了群众来信5件,查处违纪案件2件,处分违纪党员1人。

1995年10月,为加强党员的廉政建设,院党委组织印发《关于彻底贯彻执行严禁用公款“吃喝玩乐”规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对处级以上干部实行收入申报制度的规定》和《关于对处级以上干部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等3个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此外,学校利用党日活动、政治学习等,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十四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和《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补充规定的事实和处理意见》等相关文件,观看党纪教育电影和录像片。通过这些活动和学习,党员干部廉洁奉公的自觉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完善

1.“5311”工程的制定与实施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快培养青年教师队伍,优化人才工程建设,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八五”纲要提出从院到系分学科、专业制定出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措施,并将此列为任期目标重要内容。对老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人作用,争取在五年内每个专业都形成较稳定的学术梯队。对中年教师要发挥他们学术骨干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专长,并适当安排他们到国内外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提高水平,多出成果。对特别优秀的中年学术骨干,要制定专门政策加以鼓励。对青年教师,在安排他们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教研室要负责制订出每个人的五年学习提高计划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定期督促检查。大力提倡青年教师在职进修,要求青年教师要熟悉煤矿现场生产环节,对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要重点扶持,并有计划地安排到国内或国外进修学习,促其尽快成长。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晋职、晋级不受年龄学历的限制。对学科带头人,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采取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促其提高水平,切实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

根据上述指导性措施,1994年5月学校制定《山东矿业学院优秀青年骨干选拔培养工作暂行办法》。该办法提出,到20世纪末,在青年队伍中选拔、培养50名优秀教学骨干、30名优秀科研骨干、10名优秀管理骨干、10名优秀产业骨干。该办法被称作“5311工程”。“5311工程”启动后,学校对首批选拔出的42名优秀人员进行了培训。随后,学校再次细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山东矿业学院优秀青年骨干管理试行办法》,并对已经确定的优秀骨干加强管理、使用和培养。根据此办法,人才管理实行动态管理措施,不搞终身制。此外,为了更好地推进“5311工程”,学校还出台了《山东矿业学院优秀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暂行办法》,以推动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具体而言,在政策保证上,学校采取“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带动一片,扶持一片”的方针,制定优惠政策确保基础课、公共课教师队伍的稳定,使其全身心投入教学。在培养方式上,采用“培养、引进、联聘”的方式,即立足自己培养,采取校内外相结合、国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方针。一方面,利用在职进修、派访问学者、脱产读高一级学位等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聘请其他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做兼职教授,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队伍组建上,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重点培养一批名学者、名教授。在不同层次人才政策上,大力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和骨干学术带头人的爱护和管理,提出聘期目标,严格考核,积极帮助,确保发挥其带头和骨干作用;对高职称人员,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任务和要求,促使其作用的发挥。

2.初具规模的人才团队

“5311工程”的制定和实施,使得学校一大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开始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逐渐成为科研第一线的中坚力量。例如学校1981届留校生韩茂安,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副教授后,很快又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教授,并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一项有着很高荣誉的科学基金。基于韩茂安的科研成果,1991年11月5日,中国煤炭学会下达《关于授予张玉卓、韩茂安“中国煤炭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的决定》。此后,韩茂安还被聘为美国《数学评论》杂志的评论员,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3年10月,韩茂安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教奖。据统计,仅1992年,学校就经山东省高校教师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审批破格提拔教授1名、副教授13名,是山东省50多所高校中破格人数最多的学校。这些学者中最年轻的只有29岁。

除了形成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外,学校还有诸多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老教授、老专家,他们不仅是科研的执牛耳者,更是学校人才团队的带头人。宋振骐教授是山东矿业学院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30多年来,宋振骐教授建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体系,形成了一套矿山压力和顶板运动的预测预报及控制设计和控制效果判断一体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其首创的“实用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控制理论”是被国际、国内采矿界公认的矿压学派代表理论之一,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学术影响。经山东矿业学院推荐、煤炭工业部初选推荐,1991年11月,宋振骐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我国煤炭系统唯一的学部委员。在宋振骐教授的主持带领下,其团队成员宋扬、刘义学、蒋金泉、刘先贵等完成的成果“实用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控制理论与体系”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理论二等奖。其后,宋振骐团队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等单位共同申请的“煤矿上覆岩移动破坏规律研究”项目,于1995年初被正式批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这是我国在煤炭工业领域立项的第一个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更是学校首次获得此类项目。

数学系的吴哲辉教授,同样在人才团队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军作用。吴哲辉教授是学校应用数学与软件工程系的主要创建人和组织者之一,主要从事Petri网理论及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等方向的研究。他曾连续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吴哲辉教授的主持和带领下,团队成员王培良、许安国、蒋昌俊、王美琴等共同研究的“Petri网理论及其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理论二等奖。吴哲辉教授与团队成员蒋昌俊、许安国、王培良、闫春钢等共同研究的“Petri网算法与应用”获199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理论二等奖。

苏学成教授是电气工程系的学科带头人。在苏学成教授的主持下,“井下喷浆机器人产品样机的研制”项目于1994年3月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国家科委初步确定拨给科研经费70万元,贷款20万元,煤炭工业部资助20万元。“井下喷浆机器人产品样机的研制”项目作为煤炭系统唯一获正式批准的“863”项目,标志着学校的科研工作迈入了高科技领域。

正是有了宋振骐、吴哲辉、苏学成等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引领,学校在一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具备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

截至1995年底,学校有教授82人,副教授236人,其他系列高级职称人员79人,其中40岁以下的教授11人,35岁以下的副教授37人;有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人,国家教委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45人;取得博士学位19人,在读博士生35人,专业课青年教师中获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已达80.4%;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趋于合理。这些人才梯队的完善,为学校“九五”时期培养跨世纪优秀骨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

“八五”期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91年7月,院党委举办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学习班,学校处级及以上干部、政治教师、专(兼)职党支部书记、行政方面科长、政工干部等参加了此次学习。11月,山东矿业学院召开第二届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着重讨论了高校如何开展反“和平演变”的教育问题,着重就教书育人、青年教师培养、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问题作了交流。会上,有4人获优秀辅导员奖,25人获“三育人”优秀奖,100多项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研究成果受到表彰。党委书记霍万库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报告。报告指出,办好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始终一贯地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首位;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齐抓共管;必须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又坚持严格科学的管理;必须建设好专兼职政工队伍,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坚持干部、教师与学生班级宿舍的定点联系。会上,院党委决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形成制度,每两年召开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所进行的各项表彰,与教学、科研大会所进行的表彰享有同等的地位。

1992年是学校认真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年。3月6日,学校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党委副书记张荷英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及《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年底,学校召开全院党员大会,党委书记霍万库传达了全省高校党委书记会议精神,并布置了学校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安排意见。对于学生的思政学习与教育,院党委同样予以高度重视,重点组织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是学习党的十四大报告;二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理论、学党章活动;三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据此,学校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理论学习研究,并支持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学习社团组织的多种活动。

1993年是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开展的第一年。为保证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育人为中心,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文选》,把政治学习、思想教育放到实际工作中,注重学习的实效性。三四月间,院党委分三期举办了首次处级及以上干部、党员高级职称人员参加的党的十四大精神学习班,共有141人参加了学习。4月初,学习班成员顺利结业。同月,院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按照省委高校工委要求,共同撰写了《矿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自检报告》。11月1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发到了全体党员、学习小组长和部分学生手中,在全校中掀起了学习热潮。院党委抓住时机,又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等的学习,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活动。12月,学校召开“山东矿业学院第三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年会”,总结了两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表彰了在省、市获表彰的3个先进党支部以及46名“三育人”先进个人、5名优秀政治辅导员,选举产生了第三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名单。

“八五”期间的最后两年,在院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全校师生继续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国和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和研究风气。学校在教职工中进行了形式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讲演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使教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具体而言,1994年三四月间,学校举办第二期处级及以上干部、党员高级职称人员和党支部书记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班,有172人参加了学习。4月,院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向徐洪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推动了学校向见义勇为的英雄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氛围。11月,学校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班;月底,学习班所有成员顺利结业。

1995年,学校在教职工中举办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书画展、座谈会,开展向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学习等活动,加强教职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年初,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召开1994年年会。2月18日,院党委发出《关于组织全院党员深入学习〈党章〉的意见》,掀起了一股全院师生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热潮。7月12日,《山东矿业学院规章制度汇编》印发至全校各科室。10月13日,学校邀请《求是》杂志副总编辑牛欣芳为全院党员作了题为《关于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的专题报告。1995年11月,学校隆重召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上,院党委书记曹书刚作了题为《大力加强并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会上表彰了学校1994—1995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40名、优秀辅导员6名,并对理论成果进行了奖励。

总之,这一时期,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学校办学水平取得了突破性的提升,首次有了部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专业,诞生了煤炭工业系统首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首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学校成功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等。这些标志性成果、成绩的取得使山东矿业学院各项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开创“九五”新局面,实现办学新跨越打下了良好基础。